要怎麼上這一堂50分鐘的課?


一、先組場  2mins


二、講解虛者,心齋也。20mins


以說故事的方式去闡述 虛者  心齋也!


1、虛者  心齋 的由來


2、從虛者 心齋的由來說明虛者  心齋的涵意境界


3、舉俯身拱腰的例子將虛者  心齋的意思具體化


4、以老師手冊上的解釋說明虛者  心齋和氣功的關係


5、藉由顏回的回問孔子,再一次說明所謂的心齋就是氣功態


三、練會陰功 13mins6、用虛者  心齋的境界來練習會陰功


(練的過程請講師用心齋的境界念無聽之以耳  而聽之以心  無聽之以心  而聽之以氣  。


唯道集虛 。虛者,心齋也,帶領大家進入虛者  心齋之境  )


四、再補充虛者  心齋也 5mins


再說明虛者  心齋也就是氣功態,這是要逐步練習,逐步達於玄妙之境(遣之又遣,漸階玄妙也乎!)


耳根虛寂,  不凝宮商,  反聽無聲,  凝神心符。


心有知覺,  猶起攀緣,  氣無情慮,  虛柔任物。


故去彼知覺,取此虛柔,遣之又遣,漸階玄妙也乎!


五、聽虛者,心齋也 ,以虛者,心齋組場結束 10mins


*********


1、虛者心齋的由來


(1)源自:莊子  南華經  人間世


註一:莊子人間世在談甚麼?(可以補充說明)  莊子對於人世間為人處世的哲學思想。


莊子喜歡用寓言闡述自己的思想,虛者  心齋,他用了孔子和顏回的對話來表達自己的主張和看法。


(2)顏回和孔子對話的由來?


春秋時代衛國國王實行苛政,不愛護子民,令百姓生活困苦,顏回想去遊說衛王。


孔子認為顏回還沒有準備好,於是問顏回,你去衛國,你想做甚麼?你要怎麼做?


顏回將他的想法告訴孔子,孔子不滿意,認為顏回還沒有準備好,不容易成功,於是再追問,


顏回再答,孔、顏師生兩人展開了一翻答辯,最後是誰輸?當然是顏回輸,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孔子是老師嗎?不是這樣的,是因為最後這一句話可以證明顏回認輸了。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


仲尼曰:齋,吾將語若!(如果大家聽到這個齋,大家會想到甚麼?)


有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


"有"是指有了先入為主的想法,"為之"是指去做這一件事,這樣做容易成功嗎?


"皞"是潔白光亮的意思,皞天應該指的是大自然運行的法則。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齋乎?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可以問大家是否知道甚麼是心齋,不知道是正常的,顏回也不知道,所以顏回繼續問)


*齋*本字的涵意是莊敬守禮,身心安靜的意思。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這一句話有三個層次,耳、心、氣,這三個層次有甚麼差別?


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止"=只,只能的意思。"聽"是指各種聲音,"符"的原意是指元神、心意,引申為各種現象。


耳朵只能聽,心只能領會各種現象,而氣則是空虛準備回應萬物的。


提問:練俯身拱腰時,您是以耳練?以心練?還是以氣練?


以耳練,聽到呼吸聲、喘息聲、唉呦聲、、、


以心練,聽到脹麻聲、酸痛聲、下不去的聲、旋不過去聲、、、


以氣練,就不會聽到任何聲音,因為你不會覺得有自己的存在。怎麼說,故事繼續往下聽就明白。


唯道集虛


就氣功言,氣是往空虛的地方集中..流動...


就智能氣功言,混元氣就是道,就是虛,就是虛明空曠,才能集氣,才能納萬物。


就哲學言,至高無上的大道,就是虛,就是氣,哪是有別於耳、心去看待事物的另一種境界。


虛者,心齋也!


孔子這時候回答了顏回的問題。(顏回問了甚麼問題?顏回問說:甚麼是心齋?)


心齋就是虛,氣是往空虛的地方集中,只要你虛掉了,自然就會有氣,就會進入氣功態,


就能夠聽之以氣。


延伸說明,請見老師的講義(讓大家唸一遍,邊唸邊要解釋一遍)


...空明虛況的心境,神氣混然一體,心境虛靜,靈通無礙,即是心齋的理想境界。


這樣逐漸純熟,神氣合一,漸入空明,連萬物.....這就登入了心齋的境界。


顏回最後要確認一下自己是否真的聽懂孔子的意思,所以又用自己的話解釋了一遍心齋給孔子聽,


孔子聽了很滿意。(其實這應該是莊子對於處世之道的見解,透過孔子師生的對話表達出來)


回應前面俯身拱腰,你若能心齋了,就是以氣聽,而不是以耳,以心聽,


那你就不覺得你自己的存在了。繼續往下,練功時如果能虛室生白,則自然吉祥止止。(見老師解釋)


 


5、再用虛者心齋的態度練習


甚麼是虛者,心齋也?


為什麼要虛者心齋也?


如何能虛者,心齋也?


生活簡單,專注單一,覺知當下,說起來簡單,懂他、做他卻不不容易。


 


練習一下虛者心齋


有沒有虛者心齋?


念頭不斷的湧進來,思緒一著接著一個,剛趕走一個,又馬上來一個,


為何會如此?心未齋也。


虛著,心量才能廣大,心中這個捨不得,那個又放不下心,如何虛?


用氣的訣竅,竅門。


虛者,心齋跟練氣功由甚麼關係?


 


http://mypaper.pchome.com.tw/mrwhat/post/1307662898


《莊子˙人間世》言「心齋」一段顯然是一種在心上做修養的工夫義論述。此修養義在於當吾人欲泯除是非、有無差等這類的一偏之見,泯除此陷溺且造作的「師心」時,應當如何而能使心復返樸而合於「道」(道即是真),也即是如何使心能夠虛明如鏡,而能虛己以觀物。


《莊子˙知北遊》說「通天下一氣耳!」,雖說此處之「氣」因其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而有較濃的「氣化論」色彩,但若與此處「心齋」所謂「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與「坐忘」所達到的「離形去知,同於大通」相配合看待,則當吾人能使「虛而待物」的氣集於吾心之中,使心「集虛」而能轉「成心」為「道心」(因為「唯道集虛」),則身心之虛與天地皆因順自然而為道為一,如此則「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並非虛構或陳義過高的境界而已。故在心上做修養是為了能養此精神,即養「生之主」,而「氣」雖亦有氣化之聚散生成義,但此「氣化生成義」依然是內在於自然流行之道,且也兼有流通周遍於人與天地之間的活動義,於此處則更指向了「虛」義。則莊子之「心氣關係」,乃重在體道者能虛己以待人接物,重在應與自然規律的運行相合相納,如此則此心便能活潑有情卻不至於墜入物中,而受物與情所困縛,此謂之能「以理化情」


 


http://tw.myblog.yahoo.com/jw!Z3MeWlmRGB.NAQjycTIuBA--/article?mid=414


莊子心齋法
  靜功要做到使大腦絕對安靜,排除一切思想雜念。這是下手做靜功的首要原則,也是治療疾病最為有效的良方。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讓它一下停止不動,很難辦到。為了達到靜的目的,古人創立了許多法門,比較起來,以道家莊子的「心齋」中所談的「聽息」法為最好。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但是聽息並非專一死守耳竅,也不要去聽呼吸的聲音,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的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達到了入靜的境界。
  凡是患有神經衰弱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藥片不宜常服,用此聽息的方法,可以根本解決問題。而且與《黃帝內經》上面所說「陽入於陰」的理論相合(《靈樞•大惑論》:「衛氣常留於陽,則陽氣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
  丹經書中常有「心息相依」這一道家專門術語,只有用《莊子》中的聽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會感覺疲勞,才能真正合乎「心息相依」這一軌轍。
  《莊子》第四篇「人間世」之中,借用顏回和孔子的一段對話,揭示了道家「心齋」的高妙義諦,「聽息」即是其內的一種方法。
  《莊子》原文:「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釋:顏回是孔子的學生,仲尼是孔子的字。顏回問:「心齋」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孔夫子說:你應該把心中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亂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來之後,就可以用「聽」字法訣,但又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用心去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再深一層功夫來講,也不是用心去聽,而是用「氣」去聽。到了這樣的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已停止了,心也與氣合而為一,沒有後天知覺了。「氣」的本質是虛的,正因「虛」所以才能容納物體;只有「道」才能把「虛」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夠做到心同太虛,就是「心齋」的境界了。
  以上是心齋功夫的做法。這種功夫,本來是層層遞進逐漸深入的,中間本無所謂階段。為了初學做功者容易入門起見,不妨在整個功夫之中,劃分個不同的步驟,然後再加以詳細的講解如下: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當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就是注意力,「一」就是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當你開始做功夫的時候,心中的注意力要專一,不要有許多雜念在裡面干擾。如果不能夠把雜念掃除乾淨,功夫很難做到好處。
  第二步,「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等於「毋」,也可以作「勿」字解。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就可以開始做功夫,就是運用「聽」字的口訣。普通人所謂「聽」,本來是用兩個耳朵,去聽各種各樣的聲音;可是這裡的所謂「聽」,絕不是去聽什麼聲音。這樣人們就會發生疑問,既然說是「聽」,必然應當存在去聽的對象,如果說不是去聽聲音,那麼要聽什麼?這個問題,在各家註解之中,難以找到明確答案。現在特為指出,起初下手,就是聽鼻中的呼吸之氣。凡是呼吸系統正常而且不存在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不應當發出聲音,這一點對於修煉的人來講尤其應當做到,所以才說:「無聽之以耳。」雖然說是沒有聲音,但是自己卻能感覺得到鼻中的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即使是雙耳失聰的人,也有這個體會,所以才說「聽之以心。」
  第三步,「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裡又會讓人產生疑問了,「心」是有知有覺的,還可以說上一個「聽」字;「氣」是沒有知覺的,為何還要用它去聽?「心」所聽的對象是「氣」,那麼「氣」所聽的對象又是什麼?如果說用「氣」來聽「氣」,這句話在理論上講不通。究竟真正的含義是什麼?答案應當是:聽息的功夫做得時間長之後,「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這時的「氣」已經不能作為用「心」去聽的對象了。不能再說用這個「心」,去聽那個「氣」,所以才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心」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處,但是尚未達到混合境界,還稍微有些知覺。繼續深入做下去,並不需要多少時間,自然就能做到完全無知無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暫時的過度階段,與其說是用「心」聽「氣」,使「心」和氣互相對立,不如說是以氣(中的心)去聽(心中的)「氣」,使「心」與「氣」二者之間泯去裂痕,變為融合,所以說「聽之以氣」。在這裡雖然還是在說「聽」,實際上已經不再著意於聽。成為自然的「聽」,是用無「心」而聽了。
  第四步,「聽止於耳,心止於符。」初步下手做功夫,關鍵在「一」字訣,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後,就要注意「聽」字訣了。隨著功夫程度的進展,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肯放鬆,反嫌過於執著,所以最後要用「止」字訣。所謂「聽止於耳」,就是叫人不必著意於「聽」了。此時的功夫已經逐漸入於混沌境界,在身中是神氣合一,心中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於符」(符即符合,符合於氣)。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無覺的,外表看來好像睡著一樣。
  第五步,「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從「一」、「聽」、「止」等境界,由淺入深,一步一步經歷過來,最後就達到了「虛」的高層次。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識製造出來的,如果做功夫的時候,心裡想著要達到「虛」的層次,反而離「虛」十萬八千里了。全部「心齋」的義諦,原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到此進入更高境界,已為先天。所以最後一步功夫,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體悟。然則莊子所謂「心齋」的義諦,在於直指大道,這已超出靜功法本身所要達到的目標了。因此築基法中的靜功,只求達到第四步「心氣合一」的境界,就是築基的最高層次,已足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jmark 的頭像
    pjmark

    閒人蓁妙

    pjma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