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電子報方佳怡/專題報導】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兼「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台灣地區計畫主持人柯華葳指出,這是日前閱讀成績出爐後,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謝錫金教授致電給她的第一個反應,柯華葳教授說,香港學者的反應,也是她不解的地方。
柯華葳解釋說,香港在九七回歸前,有關中文閱讀的部份一直僅佔其課程一小部份,而回歸後中文教育成了很重要的一環,再加上二○○一年首次國際性調查,香港接受抽測,其中閱讀能力排名為十多名,讓香港學者相當憂心。
由於香港與台灣都是使用繁體中文,再加上我國當時對於推動閱讀作法讓香港方面相當欣賞,當時許多香港教授閱讀課程的老師,可都是專門飛到台灣買書「尋寶」,甚至還將我國現推動的「故事媽媽」帶回香港如法炮製。
柯華葳不諱言指出,五年過後,看的出來香港從台灣幾乎是完全複製的閱讀推動方法是成功的,反觀我國,在這次二○○六年「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中,我國小四學生首次接受抽測,閱讀成績在全球四十五個國家及地區排名二十二,遠遠落後於第二名的香港,說是在推動上出現了「警訊」一點也不為過。
柯華葳說,也許面對上述的研究結果,也人要反問我國閱讀能力也在國際平均水準之上啊?我國孩子在數理方面也是所向披靡,有什麼好擔心?
柯華葳提醒,就這些數學、自然的題目來說,屬於只要初階閱讀能力就行,而高階閱讀能力代表的是批判、解釋等部份,光是透過初階能力,是無法培養一個具有批判力的孩子,她比喻,長期處於初階閱讀的小孩,未來就只能幫他人「代工」,因為他沒有能力創造,但對於執行他人已想好的東西,卻是顯得綽綽有餘。
對此,柯華葳不禁要問,難道我們願意讓下一代成為這樣的人嗎?而不是透過閱讀來吸收資訊、了解到世界趨勢,甚至成為領導世界趨勢的一群人嗎?
柯華葳進一步指出,由香港例子可以得知,我國推動閱讀的大方向還是沒有錯的,是否大家要好好思考「推動過程中是否有環節出差錯?」,柯華葳舉例,就其所知,不少國小為鼓勵學童閱讀,有所謂讀完三十本說就可以成為「小博士」或是「小碩士」,奇怪的是,這些「愛讀書」的小孩得到的獎品卻不是「書本」而是其他物品,她質疑難道這樣的閱讀風氣只是一種形式嗎?
另外,在我國此受測結果中,還有個令她擔憂的現象為,柯華葳指出,在校外「幾乎每天」閱讀的項目中,我國的排名全球倒數第一,顯示台灣學生可能都是老師指派才閱讀,或是為了功課而閱讀,造成學生不能從閱讀中得到「資訊」、「興趣」及「與閱讀社群的分享」等所謂閱讀帶來的好處。
柯華葳點出,其實在這次結果中她也觀察到,都市型與非都市型孩童在閱讀上差異,都市型孩童在閱讀能力上一點也不輸給香港學童,但非都市型孩童可能是受限於公共圖書館內容貧乏等因素所致,二者間出現了大落差。
柯華葳說,其實長年推動閱讀素養過程中不難發現,都市型家長的確有能力反省與反思何種學校教育對於自己的小孩是最好的,但非都市型家長又極奇依賴學校教育,若是學校還未意識到閱讀能力的不足對於小孩未來的影響,她坦言,未來這些小孩會相當辛苦,柯華葳說,這也許是政府及老師們可以好好思考的時機。
圖說:面對日前公布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結果,我國遠遠落後於第二名的香港,對於這樣的轉變,柯華葳教授盼政府及老師們可以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