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若於言:讓孩子為豐富自己的生命而讀


新春好時光,大家來閱讀
邱天助



     大過年裡,難得有個較長的假期,在訪友拜年、吃喝玩樂之外,其實是個最好的休閒活動是閱讀。


     台灣人缺乏優良的閱讀習性和素養,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國際、國內的調查結果也都顯示其一致性。不管是國際教育成就委員會(IEA)針對小學生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PISA)對國高中生的閱讀調查、國科會「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對大學和技職院校學生所做的讀書報告,或《遠見》雜誌對成年人的閱讀大調查,都呈現國人大大小小閱讀頻率和閱讀水平的低落。


     閱讀不僅關係著學習、思辨能力,也顯現日常生活的文化素質,推動閱讀正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工程。教育部從曾志朗部長開始,就極力推動兒童閱讀計畫,最近又宣布將在五年內編列十億元預算,將閱讀當作學校「課內」的重要活動


     然而,多年來教育部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資源,至今無法提升國人閱讀習性的原因,就在於閱讀仍然只是老師指派的功課,而非自發性的活動。雖然可能有助於閱讀能力的提升,卻無益於閱讀習慣的養成。因此,走出校園,年紀越長,閱讀越少,很多人甚至放棄閱讀。


     為什麼擁有高教育水平的台灣民眾不喜歡看書?理由很多也很複雜,但很明顯的,台灣是一個喧鬧、焦躁、不安的社會,人們每天忙於追逐,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享受豐富、細緻、祥和的閱讀生活。加上網路科技進步,訊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倍數的擴增,而資訊時代的民眾並不能享受訊息的滿足感,反而普遍罹患一種「訊息焦慮症」,接觸訊息越多,真假不明,心理焦慮。 閱讀需要一種「慢活」的心境,寧靜才能致遠,在這種反閱讀的社會生態下,台灣閱讀文化實在不容易滋長。多年來,有關單位和民間團體無不竭力推動閱讀,卻找不到閱讀的內在動力。我們一直將推動閱讀的希望和責任,加諸在小學生和小學老師身上,讓閱讀變成學校的作業而非生活的興致;我們些企業團體不斷捐書到偏遠地方,送書變成一種慈善事業,卻沒有人去關切誰來閱讀、如何閱讀?又為何而讀?


     英國推動閱讀曾經有一句響亮的名言:「閱讀是生命的技巧」;然而,這句話在國內並無法得到普遍的共鳴,也得不到生活的證驗。平常我們指責孩子不看書,但家長看書的有幾多人?我們罵學生不閱讀,但老師又有多少人有養成閒暇閱讀的習慣。甚至,文化資本最高的大學教授,每天忙於製造論文,願意撥出時間閱讀專業外書籍的,恐怕也少之又少。我們總是將作家找來當作閱讀典範,其實,就像社會學者只閱讀馬克思一樣,閱讀文學只是他們的工作或功課,不足成為閱讀學習的榜樣。因為,閱讀涉及的是跨領域能力的培養。


     因此,閱讀應該是全面性的文化革新,而非只是一種教育工作,需要國人從上到下的「全民運動」,而非只是學校老師和學生的功課。眾所皆知,推動閱讀,美國總統和第一夫人,或英國女王都會發揮帶頭示範作用,因為他們是標竿人物。反觀國內的政要每天忙著輔選,逞口舌之能,互相嗆聲、忙造口業,又有多少人談過他曾經看過哪本書。


     事實上,臺灣文化缺乏紮根工作由來已久,在後現代的光影下,社會到處充斥繁華絢麗的文化秀。雖然在經濟景氣的年代,大眾仍然陷入商業邏輯的集體狂熱。政府也大都以類似選舉秀的方式辦理文化活動,甚至成為造勢的工具,就像「煙火晚會」一樣,幾百幾千萬的經費投擲上空,化為燦爛,然後煙消雲散、人去樓空,觀眾期待的是下一次更大的興奮與激情。長久以來,社會大眾就在這種激幻循環裡迷失了方向,像閱讀這種沒辦法搬上舞台表演的日常生活習性的培養,如今,只能靠少數人像苦行僧似的默默耕耘。


     過年長假,不妨靜下心來,讀一兩本書吧。(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理事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jmark 的頭像
    pjmark

    閒人蓁妙

    pjma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