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思維是一根韁繩
複雜世界的簡單規律
(靈活文化出版/2004.12) 

 

路徑依賴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不能輕易走出去,生活中的這種現象就被稱為「路徑依賴

 

1.「路徑依賴」的威力

 

我們先來看一篇 朱華賢 先生的散文,這是一個近於黑色幽默的小故事:

 

美國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4.85英尺 。

這個令人驚奇的標準,究竟從何而來?

 

原來這是英國的鐵路標準,因為美國的鐵路最早是由英國人設計建造的。

那麼,為什麼英國人用這個標準呢?原來英國的鐵路是由建電車軌道的人設計的,而這個4.85英尺 正是電車所用的標準。

電車軌道標準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原來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而他們是用馬車的輪寬做標準。

那麼,馬車為什麼要用這個一定的輪距標準呢?因為如果那時候的馬車用其他輪距的話,馬車的輪子很快就會在英國的老路上撞壞的。

為什麼?因為這些路上轍跡的寬度為4.85英尺 。

這些轍跡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答案是古羅馬人定的,4.85英尺 正是羅馬戰車的寬度。

 

如果任何人用不同輪寬的馬車在這些路上行車的話,輪子的壽命都不會長。

我們再問:羅馬人為什麼用4.85英尺 作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

原因很簡單,這是兩匹拉戰車的馬屁股的寬度。

故事到此應該完結了,但事實上還沒有完。

下次你在電視上看到美國太空梭立在發射臺上的雄姿時,你可以留意一下,在它的燃料箱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這些推進器由設在猶他州的工廠所提供。

如果可能的話,這家工廠的工程師希望把這些推進器造得再胖一點,這樣容量就可以大一些,但是他們不能這樣做.

為什麼?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後要用火車從工廠運到發射點,路上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只比火車軌道的寬度寬了一點點。

 

故事是頗有趣的。從一定意義上說,今天世界上最先進的運輸系統的設計,或許是由兩千年前約兩匹戰馬的屁股寬度來決定的。

歷史慣性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要衝破由慣性形成的規則又是多麼艱難!

 

歷史是一筆財富,規則是一種秩序,但它們同時又可能是一種沈重而嚴酷的束縛。

要想擁有財富,主宰命運,就必須大膽地掙脫束縛,勇敢地挑戰規則

 

追本溯源,科技與文明的軌跡是如此清晰明瞭,又如此讓人震撼深思。

最先進的科技中居然清晰地印刻著最原始的痕跡

 

這就是典型的路徑依賴的魔力:新制度經濟學中,「路徑依賴」是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概念,說的是人們一旦選擇了某個制度,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制度不斷「自我強化,讓你輕易走不出去」。

 

我們再來看一個寓言故事。

 

5隻猴子放在一個籠子中,並在籠子的中間上空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壓水柱教訓所有的猴子,直到沒有一個猴子敢動手。

試驗的下一步是用一隻新猴子替換出籠子裡的其中一隻猴子。

新來的猴子不知這裡的「規矩」,動手去拿香蕉,結果竟觸怒了原來在籠子中的四個猴子,於是四隻猴子代替人執行懲罰的任務,把新來的猴子暴打一頓,直到它服從籠的規矩為止。試驗人員如此不斷將最初經歷過高壓水柱懲戒的猴子換出來,最後籠子中的猴子全是新的,但再沒有一隻敢去碰香蕉。

 

猴子天生愛吃香蕉,可是偶然出現一個「不許拿香蕉」的制度後,這一違背猴子天性的制度居然自我強化而成為第二天性,真是咄咄怪事:

最初,猴子們不讓群體中的任何一隻猴子去拿香蕉是合理的。

為的是免受「連坐」的懲罰,但後來一切物是人非,新猴們卻也固守著「不許拿香蕉」的制度。多麼可憐的猴子,多麼可怕的路徑依賴。 

 

2.阿普頓的窘態

 

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年輕時曾和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畢業生阿普頓在一起工作,住在一個房間裡. 

阿普頓總覺得自己有學問,從不把賣報出身的愛迪生看在眼裡,愛迪生是個沈默寡言的人,從不炫耀自己。對阿普頓的自負和處處賣弄學問,從心裡感到厭煩。

為了讓阿普頓把態度放謙虛一些,有一次,愛迪生把一隻梨型的玻璃燈泡交給阿普頓,請他算算容積是多少。

 

阿普頓拿著那個玻璃燈泡,輕蔑的一笑:全想:「想用這個難倒我,未免太天真了!」

 

他拿出尺子上下量了又量,還依照燈泡的樣式列出一道道算式,數位、符號寫了一大堆。他算得非常認真,畫了一張張草圖,臉上滲出了細細的汗珠。

 

過了一個多鐘頭,愛迪生見阿普頓還在那子算個不停,便忍不住笑了說:「不用那麼費事,還是換個別的方法算吧!」

 

阿普頓仍固執地說:「不用換,等一會子我就能得到答案了。」

 

又過了半個鐘頭,阿普頓對自己的計算似乎還不放心,還在那裡埋頭核算。

愛迪生有些不耐煩了,拿過玻璃燈泡,倒滿了水交給阿普頓說:「去把這些水倒進量杯……

 

不等愛迪生說完,阿普頓明白了什麼是既簡單又準確的方法,他那冒著汗的臉,一下子地紅了。他知道了,愛迪生確實不愧為偉大的發明家。

 

阿普頓是大學數學系的畢業生,計算是他的專長。

當碰到「計算玻璃燈泡的容積」的問題時,由於受他固有的思維方式影響,自然而然地拿出尺子對燈泡量了又量,算了又算,他根本不會想到打破走勢,採用其他簡便的方法;愛迪生則不同,他能突破習慣性思維的束縛,採用快捷的方法,立即便精確地求得了燈泡容積的答案。

 

3.換個思路去生活

 

鯊魚是海洋中最兇猛、最勇敢的動物。

 

試驗人員將一條鯊魚放在池子中,並在池子的中間用一層玻璃牆隔開。然後,在池子的另一側放養一些美麗的熱帶魚和鯊魚愛吃的魚。當鯊魚看到這些愛吃的魚時,就會一下子衝過去。當然,它被玻璃牆擋住了。由於食物的誘惑,鯊魚不斷地衝撞玻璃牆,結果弄得自己傷痕累累、血跡斑斑,最後空手而歸。每當玻璃牆被撞得快破碎的時候,管理員們就又換上一塊更厚、更結實的玻璃。

 

久而久之,鯊魚不再撞擊玻璃牆,對玻璃牆那邊的「食物」也表現得沒有多少興趣。最後,管理人員將玻璃牆撤掉,可是鯊魚仍舊在自己原來的範圍活動。對偶爾闖過來的小魚,鯊魚也會窮追不捨。但是,當「食物」遊過原來的玻璃牆界限時,鯊魚就不再追趕了,停下來返回自己的區域,對對面的「食物」視若無睹。

 

從此,鯊魚一直只在自己的範圍內生活,即使很餓的時候,寧願承受饑餓的痛苦,也不敢跨越那面虛設但已經早已不存在的玻璃牆,這種情況的持續甚至直到牠們死去。

 

其實,不僅是某些動物的生活常常被自己的固有思維所禁錮,人類在生活中有時也會犯同樣的毛病。

 

人類一旦形成了思維走勢,就會習慣地順著定勢的思維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這是很多人的一種愚頑的「難治之症」。

 

比如說看魔術表演,不是魔術師有什麼特別高明之處,而是我們大夥思維過於因襲習慣之勢,想不開,想不通,所以上當了。比如人從紮緊的袋口奇蹟般地出來了,我們總習慣於想他怎麼能從布袋紮緊的上端出來,而不會去想想布袋下面可以做文章,下面可以裝拉鏈。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們總是經年累月地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運行,從未嘗試走別的路,這就容易衍生出消極厭世、疲倦乏味之感。所以,不換思路,生活也就乏味。

 

很多人走不出思維走勢,所以他們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結局;

而一旦走出了思維走勢,也許可以看到許多別樣的人生風景,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奇蹟。

因此,從舞劍可以悟到書法之道;

從飛鳥可以造出飛機;

從蝙蝠可以聯想到電波;

從蘋果落地可悟出萬有引力……常爬山的應該去涉涉水,常跳高的應該去打打球,常划船的應該去駕駕車,常當官的應該去為民……換個位置,換個角度,換個思路,也許我們面前是一番新的天地。 

 

4.播種習慣的種子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位沒有繼承人的富豪死後將自己的一大筆遺產贈送給遠房的一位親戚,這位親戚是一個常年靠乞討為生的乞丐。這名接受遺產的乞丐立即身價一變,成了百萬富翁。新聞記者便來採訪這名幸運的乞丐:「繼承了遺產之後,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乞丐回答說:「我要買一個好一點的碗和一根結實的木棍,這樣我以後出去討飯時方便一些。」

 

習慣對我們有著巨大的影響,它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我們的效率,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的,即便是打破常規的創新,最終也可能演變成為習慣性的創新。

 

根據行為心理學的研究結果:

3週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3個月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

即同一個動作,重複3週就會變成習慣性動作,形成穩定的習慣。

 

亞里斯多德說:「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所以,在實現成功的過程中,除了要不斷激發自己的成功欲望,要有信心、有熱情、有意志、有毅力等之外,還應該搭上習慣這一成功的快車,實現自己的目標。

 

有個動物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將一群跳蚤放入實驗用的大量杯裡,上面蓋上一片透明的玻璃。

 

跳蚤習性愛跳,於是很多跳蚤都撞上了這片玻璃,不斷地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音。過了一陣子,動物學家將玻璃片拿開:竟然發現雖然所有跳蚤依然在跳,只是都已經將跳的高度保持在接近玻璃即止,以避免撞到頭。結果竟然沒有一隻跳蚤能跳出來~~依牠們的能力不是跳不出來,只是牠們已經適應了環境。

 

後來,那位動物學家就在量杯下放了一個酒精燈並且點燃了火。

不到5分鐘,所有量杯燒熱了,所有跳蚤自然發揮求生的本能,每隻跳蚤再也不管頭是否會撞痛(因為牠們以為還有玻璃片),全部都跳出量杯以外。

這個試驗證明,跳蚤為了適應環境,寧願降低才能、封閉潛能去適應。

 

其實,人類之於環境也是如此。

人類在適應外界大環境中,又創造出適合於自己的小環境,然後用習慣把自己困在自己所創造的環境中所以,習慣決定著你的活動空間的大小,也決定著你的成敗

養成好習慣對於你的成功非常重要。

 

5.正確的工作思維

 

路徑依賴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法則,它不僅僅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同樣也在干涉著我們的工作。

 

有一個成功的公式是這樣的:

 

熱情 × 思維方式 × 能力 = 工作成果

 

其中,熱情是第一位的,也是日後全部工作成果的原動力。

思維方式是第二位的,因為它決定你將把自己的才華和精力奉獻給哪一個領域的工作,決定你走哪一條路。

能力是第三位的,而工作能力實際上是隨著經驗而來的。

工作熱情相對感性化一些,跟個人的成長歷程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而思維方式最終取決於一個人的個人素質,大部分是靠後天學來的,是學而知之的東西。

所以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也就成了我們形成個體差異的重要方式。

 

社會職業很多,很難概括地說什麼樣的思維方式是優秀的。但對於盼望早日脫穎而出的新人而言,相信以下幾點是會有幫助的:

 

要學會站在整體的高度上看問題

 

我們在前文講過一個三個水泥匠的故事。

故事中的第一種人就是賺工資養家糊口的那種,我們身邊充斥著這樣的人,也就不必多說了。

第二種人好一些,看問題的角度和視野都上了一個層次。

第三種人則有全局的胸懷,他能夠準確知道自己工作的最終意義,從而將自己的勞動有機地結合到其他人的勞動中去,實現一個輝煌的目標,這樣的人是企業最可珍重的人才。

 

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是要學做第三個水泥匠,從部門、企業的高度上看問題。

因為,看問題的高度將決定著我們的層次,所以形成這樣的思維習慣可以使我們受益終生。

 

要學會用領導的思維方式看問題

 

對待同一件事情優秀的思維方式可能是唯一的,但正確的思維方式卻不一定是相同的。企業`的思維方式一般都是上司的思維方式,如果我們所做的事情不符合上司的口味,他們往往會要求我們去調整,那時我們得付出更多的勞動,花費更多的時間。所以我們要注意觀察、學習上司的思維方式,減少與他的摩擦。

 

要有利益、成本觀念

 

企業裡多數人用自己的工作是否符合別人提出的要求作為評判自己工作的標準,他們心裡有本厚厚的聖經,每天還在不停地增加頁數,每天都在忙於觀察、記誦這些標準,然後戰戰兢兢地去執行這些標準。

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從這些標準中跳出來回頭看一看,卻會發現我們所接受的標準概括起來往往很簡單。如同武俠小說中所言,無招勝有招,許多的標準,歸結到最後往往都是那幾條原則的闡釋與延伸。

成本、利潤觀念必定是這幾條原則中的重要部分。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它所有的行為最終無一不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所以我們只要堅持從這個觀念出發來解決問題,工作就不會出現大的偏差。

 

要學會團結大家去做工作

 

這是現代企業最流行的管理觀念。作為一個多人組成的共同體,現代企業的成功取決於如何去調動更多的人一起去努力。

羅賓漢式的孤膽英雄在現代社會的鋼鐵叢林中已經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一個人再狠,他頂多也只是一匹獨狼,而如果他能學會去做一個狼王,他的價值就相當於一個狼群。就拿賺錢來打個最俗的比方,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使把每天的時間全部都用上,也就24小時,縱使他每天創造的價值是別人的10倍,他也就相當於30個人創造的價值而已。而他如果能領導60個人一起去為他賺錢,每個人將收入的一半交給他,他就能取得同樣的收入,領導120人時收入就會成為2……這樣的賺錢方式是沒有極限的。

這實際上體現的是領導的內涵:指揮別人去完成工作。

上班族和老闆的不同就在於是你一個人在做事還是大家在為你做事。

學會了團結大家一起工作,離你領導大家一起工作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企業管理的範疇很寬廣,處理不同的事情重點不同,我們也無法窮盡所有正確思考的原則,不妨簡化一下,記住一點也就夠了,那就是把公司當作我們自己的產業,把工作當作我們的事業,把同事當作我們自己,然後我們就展開思考吧! 

 

6.擺脫組織慣性

 

有兩個人在深林中行走著,突然前方竄出來一隻兇猛的大老虎,其中一人趕緊掉頭就跑,而另一人則趕忙從背包裡拿出一雙輕便的運動鞋。

 

前頭飛跑的人看到自己的同伴在換鞋,不解地大聲叫著:「還有時間換鞋?再換鞋,你也跑不過老虎呀!」

 

換鞋者卻微微一笑:「換了鞋,我就能比你跑得快呀!」 

 

這個小故事的寓意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有著深刻的意義:在惡劣的市場生態圈中,想要獲取生存權,就必須比你的同伴(競爭者)跑得更快;要想獲得發展權,擁有更大的生存空間,就不能循規蹈矩、固步自封,必須突破慣性思維,改變心智模式,掙脫條條框框,推陳出新。

 

對於一個成功的企業來說,這種思維方式、行動策略的轉變尤為重要。

 

眾所周知,許多曾經輝煌的企業之所以成為明日黃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並非是它們面對環境無能為力,而是它們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迅速地做出調整,總是困囿在昨日的失敗陰影中,一味恪守前人的經驗,不能敏銳把握未來發展方向,不敢突破、不敢創新,以至像前面故事中的那些猴子一樣,被一種慣性束縛著,在昨日的教訓上平白失掉了明天的機會,也喪失了自我成長的空間。

 

講到這裡我們已經模糊地提出了一個「一種慣性」的說法,其實它所指的就是如今經常提到的「組織慣性」,即思維走勢和行為定勢。大多數企業的成功,都歸因於擁有獨特而富有競爭力的經營管理模式。因此,在變化面前,它們的管理者們往往秉持自信,很少懷疑這一成功模式的價值。由於一成不變,昔日的輝煌漸漸蛻變為生存道路上的羈絆。被組織慣性支配著的企業,在管理上幾乎部存在著以下一些基本特徵:

 

-戰略框架的東縛

 

企業的戰略框架構築了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發展方向。

然而,戰略框架在幫助管理者認清形勢和問題的同時,往往也成為迷惑管理者注意力的煙霧彈,使他們的思維和視野侷限於個別問題上。

 

-工作流程的陳舊

 

一個企業在確定了經營管理模式之後,企業成員總能在實踐中摸索出它的程式,並逐漸習慣地運用這套程式解決各種問題。由於習慣所致,在實踐中,管理者與員工很少會思考這些方法是否仍然有效、合理。如果企業任由組織慣性發展下去,必然會出現上下、平級溝通不暢的狀況。

 

-關係網的泥潭

 

企業的成功離不開與顧客、員工和供應商及投資者等利益群體問的良好關係。

但當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通常會發現,拘泥於現有的關係網會阻礙其為了適應變化而開發新產品和開拓新市場。此時,企業原有的關係便成為它發展的羈絆。

 

-價值取向的陷阱

 

價值取向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信念與動力。然而,隨著企業的成熟和競爭環境的變化,企業如果不思考過去的價值取向是否應更新或摒棄,一味固執己見地堅持往日的「經典」,它很快就會墜入教條主義的陷阱。

 

組織慣性對企業的破壞是潛在而危險的。

一個陷於「組織慣性」困境中的企業要想突破組織慣性,擺脫束縛,站在高點上,需要在觀念和行動上有所改變:一是,不能被過去的成功經驗所累;二是,要勇於突破,敢於創新,學會在變革中求生存、求發展。

 

此外,管理者必須改變心智模式,以一種權變、開放、積極的心態和系統全面的方式去思考,以創新手段革新員工的價值觀,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啟動員工的智力資源。如何把握創新的時機和力度,無疑是企業啟動人力資源、實現變革的關鍵。

 

企業在創新上,須樹立系統創新的觀念。

如果微軟公司一直只靠比爾.蓋茲一個人的智慧,那麼微軟就不會擁有今天強大的創新能力,它也就不能帶給股東豐富的回報。

企業在創業初期依靠單項創新能力足可以支撐起自己的發展。

而它一旦進入成長期後,須由「某項創新」向「創新機制」過渡,這樣,企業才能保持強大而旺盛的系統創新能力。

 

建立創新機制可以引導企業向系統創新平順過渡。

企業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構造一系列的制度,以保證企業能夠不斷地創新,並使新技術、新理念得到有效的傳遞和應用。因此,管理者充分發掘、利用員工的創造力與潛能,建立相匹配的激勵體系,提高員工的熱情,培養員工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改善和促進知識的生產、傳播、應用與增值,等等,這些策略對企業啟動人力資源、構築創新體系,以及擊潰組織慣性的羈絆至關重要。

 

成功是一種慣性,失敗也會成為一種慣性

無論是掉進了哪種慣性的怪圈中,都會桎梏組織的成長。

員工會在這種慣性中固步自封,不求改變和進步;組織會在這種慣性中,缺失對環境的洞察力、敏感度和應變力,不是驕傲自滿,就是畏首畏尾,這種慣性會使組織的活力大減,猶如死水一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jmark 的頭像
    pjmark

    閒人蓁妙

    pjma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