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正在施工中的 e 化教室,包括電子白板和ICT。工程施工真的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即使有很完善的設計圖,還是會有很多細節上的問題會在施工時發生。監工人員是非常辛苦的,必須能了解設備的功能,設備的需求與計畫的目標功能,並熟悉現場狀況,方便當問題發生時能有全面性的考量,並當場下決策,好讓施工的進行,以免影響進度。尤其是現在工人不好找,要業主(學校)、廠商和施工單位三方面都能有時間共同配合情況下,要順利完成一間E化教室,確實很辛苦。
目前E化教室除了電子白板、一般的白板外,還有一組PC和單槍供Netmeeting網路教學使用,12部Notebook加手寫板供學生分組學習。而平板電腦的無線功能則希望能讓教師在講解、機動性的補充說明時不受場地的限制,讓教師能隨時隨地進行操作、講解,而不必受到場地的限制。在這樣完整的設備下,如何發揮這些設備最大的功能,在教學和學習上展現最大的成效,才不致於浪費這些資源並辜負計畫成員的努力,就變成一個重要的課題。
從能力指標來看,數學概念學習和能力養成有三部曲:認識、理解、熟練
領域的內容分成四大部分:數與量、幾何、代數、統計和機率
五年級以康軒版本為主,前四個單元為乘法和除法、因數與倍數、整數四則和容量,都是屬於數與量的內容。
基於從認識到理解,以致於熟練的學習歷程,運用E化教室可以形成什麼樣的學模式,有助於學生進行數學學習,包括態度和能力,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初步的模式如下:
1、以電子白板做講解教學(認識、理解)
2、以Netmeeting做分組解題(理解)
3、以Netmeeting進行討論(理解)
4、以電子白板熟練數學計算(熟練)
4、以紙筆進行形成性評量(理解與熟練)
5、分組學習:加深加廣、熟練、補救(嘗試合作學習的可行性)
在這個過程中,運用教室中的錄影設備以及Netmeeting主動紀錄的功能將有助於學生利用記憶恢復(recall)的策略進行學習。如何應用這些影像紀錄的教學媒材,幫助低成就孩子進行補救教學,以及其成效如何?似乎值得探究與期待。而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教學?如何操作設備?如何安置各種不能能力的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內容?在時間上和能力上,也是一大考驗。
在課程模式設計的過程中,如何將學習的主動權回歸學生?將大部分的課程時間交給學生,是必須慎重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