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若於語錄:


家長和老師的觀念都要變一下喔!「現在強調的是有效率的教學和學習,教得多不一定學生就學得好,重點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香港教改 第一節課當閱讀課


 更新日期: 2007/12/13 07:30 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謝錫金說,學校每天第一節課拿來做閱讀課,什麼都不教,老師、學生都很高興,「現在強調的是有效率的教學和學習,教得多不一定學生就學得好,重點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這幾年香港在幾項國際閱讀評量 (PIRLS)中成績突飛猛進,到底他們做了什麼?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昨天起三天分別在台北、台中、台南舉辦三場「國際閱讀教育論壇」。昨天邀請PIRLS香港區計畫主持人謝錫金博士,與台灣區計畫主持人柯華葳教授,針對兩地的調查結果深度對談。



謝錫金說,閱讀是跨領域課程核心,不是課堂的事,以前強調「從閱讀中學習」,現在是「先學會閱讀,再從閱讀中學習」。



香港的閱讀教育獲得政府全面支持,學校有課程自主權,引進新的活動和評量,孩子變得喜歡閱讀,家長也開始重視閱讀。



香港改善學校的閱讀環境,同時利用專業培訓改變教師的觀念。學生一學期要讀2、30本書,教法完全不同。以前學校閱讀能力,是用閱讀報告來看,現在改做閱讀檔案,可以演戲、做廣播劇、即興劇、辯論等來評量。



香港現在每個學校都有圖書館,在走廊、運動場、福利社都有書,甚至有學校連洗手間都擺書,走到那可以看到那。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說,台灣最近兩次的國際閱讀評量中,高分的人數都不夠多,表示高層次有努力的空間。台灣學生閱讀習慣未養成,獨立閱讀時間未被珍惜、高層思考未被重視,政府若要處理PIRLS的成績,必須思考台灣的閱讀出了什麼問題。



教育部要花13億推廣閱讀,柯華葳建議應拿來做教師進修,提升閱讀策略的教學法,讓學生練習需要思考的題目。她也建議,老師讀一讀青少年和兒童讀物,表達對書的熱情,更能帶動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柯華葳說,以前段考還有閱讀測驗,現在沒有了,老師很用心的要學生去做整本的閱讀評量,但裡面很多題目不必看文章也會,無法增加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謝錫金並說,補習會剝奪孩子閱讀的時間,抹殺閱讀興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jmark 的頭像
    pjmark

    閒人蓁妙

    pjma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